看到這篇文章,顧不得是不是要下班了,一定要把它貼出來,必看!!
沒想到,太多的愛,不足的愛,對一個生命都是難以承受的......
溺愛戰爭 21 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
孩子們正遭受「溺愛病毒」的攻擊!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,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。然而,他們卻不滿足,還出現負向行為。愛孩子容易,用對的方式去愛,卻很難…
商業周刊 2006/08/09 【文/李盈穎.劉承賢.賀先蕙】
有一種病毒,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,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。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
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,被感染也不會發燒、嘔吐
現象: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
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,名叫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( Pampered Child Syndrome),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,在一九八○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,發病率尤高。這已成為二○○○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。
卡拉( Carla Wagner),十七歲,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。這一天,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
這是二○○一年八月,美國《時代》雜誌封面故事「 Power Struggle, who's in charge here? 」裡的真實案例,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
二 ○○五年十月,英國《泰晤士報》也刊出一篇專文:「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
「她,只有十三歲,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,用違禁藥品
這個女孩,正遭受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的侵襲!
調查: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
不止英、美國,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。阿文(化名,編按:根據
國小時,他很聰明,父母極度寵愛。一次他欺負同學
國一時,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。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
升上國二,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。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
過去,人們總高唱「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」。但如今,過多的愛
以下六個數據,分別來自二○○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、二○○一年CNN及《時代》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、二 ○○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:
一、八○%的人,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。
二、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。
三、七五%的人認為,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四、只有九%的成人認為,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
五、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,因為「無法忍受」學生的行為
六、也是最驚人的數據,一九八四年時,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
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: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
病源: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
兒童心理學先驅、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.金德倫(Dan Kindlon),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,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
該報告指出,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(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)的父母
在溺愛世代的家庭,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;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.一八人,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
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(一九八 ○年以後出生),被稱為「千禧之子」(Millennials),被譽為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」,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。
根據統計: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、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
癥結:民主與溺愛,一線之隔
千禧之子,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,然而,越多的愛
根據教育理論,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(見右圖,民主、權威、溺愛、忽視)
其中,「民主型」父母,是最佳管教方式,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「溫暖
但一不小心,「民主型」可能就會變成「溺愛型」父母
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:放任,或過度保護。前者沒有為孩子設
台北現場:怕廁所不乾淨,菲傭陪伴上學
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。八歲的Angela (化名),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。她的父母常常出國
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,花色蘇格蘭裙,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
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,每週二中午,菲傭為她送便當
如廁完後,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,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
逢年過節的時候,Angela 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,從接車的阿姨、司機、到外籍課程老師
大陸現場:兒子打媽媽巴掌說「雞腿是我的!」
房間有人掃、上廁所有人伺候、出門有人接送,Angela能做什麼呢?常常,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,不發一語
不只台北,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,有很多「地鐵父母」
原來,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,夫妻兩人分工合作,一人買早點
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。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
原來,這司機每天賺了錢,只吃兩個饅頭、兩根蔥,但為了孩子
此外,被放任的孩子,由於將「獲得東西」視為理所當然,通病就是
忠告:「易開罐的愛」只會害了孩子
然而,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、愛少,而在於「怎麼愛」。愛的方法正確
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,或者,你應該見過:全家吃飯時
久而久之,孩子理所當然以為,「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」
周文君分析,成功的愛,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,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
美國權威心理學家、哈佛大學教授羅伯.寇爾斯(Robert Coles)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,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: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,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、不滿足。
所有的錢財、玩具、旅遊,全都不請自來。他們已擁有許多
同樣的, 因為不虞匱乏,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、生命的熱忱。
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.史奇莫(Solomon Schimmel )形容希臘諸神,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:「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
愛孩子,就別讓你的愛,變成「易開罐的愛」:廉價、易開